2. 第 2 章

《[英美娱]她有对鼓槌》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阿普尔比一家在查尔斯顿暂住了不到一周就离开了,可他们直到离开后的一周都还是镇子上讨论的对象。他们听说这对气质出众的夫妻是美国人,夫妇两都是作家,他们正在写一些跟北边的麻烦有关的书,来查尔斯顿就是来拜访过去在《爱尔兰时报》工作的老记者霍兰先生的。

大人们在讨论什么孩子们并不关心,盖勒格家的几个小孩虽然很遗憾漂亮的小妹妹不见了,却也没怎么多想过,再过两周,他们也要回自己的家曼彻斯特了,悠闲的假期结束了。

一想到要回曼彻斯特,孩子们就有点无精打采的。无论是曼彻斯特郊区伯纳奇日复一日的无聊景象,还是那个随时可能被脾气暴躁的父亲搞得一团乱的家,他们都没什么兴趣。就算查尔斯顿的乡村连自来水都没有又怎么样,至少他们还能追着羊和牛到处跑,到河里捉鱼,攒点零用钱给自己买点糖果和零食吃,梅奥郡的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同阿普尔比家之间的缘分没这么简单结束。等他们回到曼彻斯特一个月后,在医院工作的姨妈给妈妈介绍了一份新工作——

“有位阿普尔比太太,她刚刚从医院出院,身体很容易疲惫,她想要找一位信得过的女士登门照看家务,就是每天做一顿晚饭,一周打扫一次房子,还有偶尔他们不在家的时候照看孩子,她家里只有一个小女孩。他们打算每周给20磅。我说了你的事,说你还有小孩子要照顾……她也很爽快地同意你可以在工作时把孩子带来。她说她认识你,你的孩子们很漂亮,只是别太吵就行,阿普尔比先生和她有的时候要在家写作。”

对一个有三个孩子、每周却只有30磅来打理家用的女人来说,这是份非常划算的兼职,还能兼顾到家里年幼的孩子,佩吉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阿普尔比家住在曼彻斯特南部迪兹伯里区的一栋五居室房子里,那里距离佩吉家居住的伯纳奇步行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她无法指望对家人漠不关心的丈夫汤米开车送她上班,只能每天去乘公共汽车。

丈夫的漠视对她来说不是新闻了,毕竟谁能想到开着漂亮的小车,拥有自己的混凝土浇筑生意,每周差不多能赚到900英镑的汤米只会给妻子30英镑来生活呢?当襁褓里的利亚姆生病时,她一个人在寒风中抱着孩子等着公交车,明明开车路过的汤米却能对此完全视而不见,他就是这么一个毫无责任心又冷酷无情的人。

事实上,她每天都在祈祷汤米消失在她和孩子的生活里,至少让他们能拥有一些安静、轻松的日子,不用担心他突然出现搅乱一切。可即使她终于鼓起勇气在几年前跟他在法律上分居,他也还像是跗骨之蛆一样缠着他们。她没有房子,没有钱,不得不强忍着继续跟他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她只能默默地等待着,等待议会能尽快把承诺分给她的房子给她,等待她的坚持能让命运向她伸出手。

阿普尔比家的工作并不难做。约瑟夫·阿普尔比身形瘦高,有着一头非常黑的卷发,是个非常英俊的男人。他大部分时候都很安静沉默,多数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作或者外出不见人影,但偶尔跟她交流时都显得友善温和,很好说话。他甚至对饭菜也没什么要求,但佩吉能从他吃饭的姿势看出来他应该来自一个很好的家庭。

玛丽亚·阿普尔比的性格要活跃得多,喜欢开玩笑,笑起来的时候声音大到整栋楼都能听到。她也是佩吉见过的唯一一个天天穿牛仔裤的女人。她也几乎算是佩吉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比得上那些电影里的明星。

前些日子玛丽亚的慢性肺炎刚刚痊愈,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待着休息。她即使休息的时候也不停下,不是在打电话跟人谈生意,就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忙得像个陀螺,以至于约瑟夫甚至拜托佩吉提醒玛丽亚在既定时间休息,“否则她永远都不会想起来她自己也是血肉之躯!”

这对夫妻虽然性格迥异,但是显然相处得很愉快,家里大部分时候都是笑声和调侃声。他们的独生女乔琳也是个小天使,不仅看着就让人心花怒放,而且非常有礼貌,简直就是每个妈妈都梦寐以求的女儿,让佩吉爱得不行。

出身爱尔兰的传统罗马天主教徒佩吉从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上看得出来,这家人是那些保守社区里避之不及的嬉皮士自由派,他们完全不去教会,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不去。但佩吉善良的性格没有让双方的信仰不同造成障碍,同是移民的她甚至还很能体谅这个美国家庭在英国社区中的尴尬处境,让玛丽亚立刻就爱上了她。

随着佩吉在阿普尔比家帮忙的日子逐渐变久,她也开始偶尔会把小儿子利亚姆带来阿普尔比家待着,毕竟家里没人替她看孩子。利亚姆常常精力过剩,但只要有电视机,他也可以变得非常安静。而乔琳和他常常守在电视前看《神秘博士》,很快变成了一对一起看电视,争论电视剧情的玩伴。更年长的保罗和诺埃尔虽然偶尔也来,但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出现,他们一过十岁就被看成了劳动力,闲暇时间常常被父亲汤米指使着去工地或者他做DJ的地方干活。

玛丽亚对佩吉带着孩子们来的事乐见其成。她和约瑟夫已经打算长留在曼彻斯特了,乔琳也得就近入学,可她从来没跟同龄的孩子在一起上过学,这让他们很担心她的交际技巧,至少现在她有了一个说当地口音的小玩伴。

坦白说,让乔琳在曼彻斯特接受教育这件事一直让玛丽亚很焦虑,毕竟乔琳一直是以一种“自然教育”长到7岁的,她不知道乔琳能不能适应英国的体制教育,可这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了。

约瑟夫和她过去在巴黎办了一份文学杂志《跨大西洋论坛》,在大西洋两岸的文学批评界已经有了一定地位,但常常资金紧缺。约瑟夫不愿意向他父亲低头,回纽约继承家族的地产生意,只得接受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的橄榄枝,把杂志搬到英国,并入大学出版社,并且在那儿担任文学系的终身制讲师。

玛丽亚自己也在曼彻斯特城市学院的电影和戏剧系找了一份兼职讲师的工作,再加上两个人过去出版的小说版税和为严肃报刊专栏做独立撰稿人的收入,他们家一年有13万磅左右的收入,经济状况不止算是改善,简直称得上是舒适了。

但移民的生活不只是经济问题这么简单,签证和永居身份倒是靠着他们的作家声誉解决了,可孩子入学的事也着实折腾了半天。他们不打算让乔琳入读任何强制教授宗教信仰的学校,但好学校又大多数属于教区,即使招收不同信仰的学校也会有相应的教义课程。挑来挑去,他们最后只能把房子买在了最好的公立小学迪兹伯里英国国教小学的学区,让女儿顺利借着学区房就近入学。

光是有了入学资格还不够,曼彻斯特目前普遍推行的入学年龄是4岁,而乔琳已经6岁了。他们不想让她跟着低龄的孩子一起学习,费了不少力气才说服相关的教育官员网开一面,在乔琳通过考试后让她入读对应年龄的年级。

折腾一通后,1980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乔琳·安娜塔西亚·阿普尔比终于以7岁又3个月的“高龄”成为了一名曼彻斯特迪兹伯里英国国教小学的小学生。

没过多久,高龄插班生就在学校交到了第一个朋友,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这让玛丽亚彻底放下心来,学校的老师告诉她,乔琳基本上是全年级最受欢迎的小孩,每次组队游戏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被选择。

玛丽亚欣慰的同时好奇地问:“为什么呢?”

老师有点尴尬地解释说:“显然,她是全学校最漂亮的孩子,而且她每次组队游戏都能赢。”

“他们都做什么样的游戏?”

“跳房子、捉迷藏和集体跳绳,还有课堂测验和随机考试,她非常聪明!阿普尔比太太,我建议她应该试着跳级,现在的学校对于她来说太无聊了。”

但玛丽亚和约瑟夫还是拒绝了老师们的提议,他们希望她能尽量跟同龄人多待在一起,发展一下社交技巧。不过为了消耗她多余的精力,她的课后时间都被各种有趣的兴趣活动占满了,电影俱乐部、戏剧社、合唱团还有乐器课,每天都有新花样。

不过在所有的这些活动里,乔琳最喜欢的还是跟小伙伴利亚姆一起看《神秘博士》。每次佩吉阿姨来的时候,她就知道她今天可以吃小饼干,然后跟利亚姆一起玩了!

是的,在大人们都认可的情况下,她对佩吉的称呼已经从礼貌的“盖勒格太太”升级为亲密的“佩吉阿姨”了。

至于利亚姆喜不喜欢跟乔琳一起玩?看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放学后跟妈妈一起去乔琳家就知道了,跟妈妈在一起,有小饼干吃,有电视看还有小朋友一起玩,能有比这个更好的吗?

保罗和诺埃尔都为此松了口气,他们总算摆脱了跟屁虫弟弟,不用在妈妈的耳提面命下带着一个小5岁的小屁孩儿到处走,他们甚至都顾不上嘲笑利亚姆跟小女孩一起玩了。

但其实他们都很喜欢阿普尔比家,那更像是一个温馨的避难所——

玛丽亚阿姨把房间里挂上了奇特的彩色针织挂毯,房间里到处是不知名的植物图案装饰,硬生生在阴雨绵绵的曼彻斯特里打造出了一点热带海滩的味道。她还会耐心地给他们解释那些在学校让他们头疼的法语作业,不过他们也不怎么热衷于学习就是了。

约瑟夫叔叔会弹吉他和吹口琴,有一个很棒的立体音响,并且不介意他们借用它播放他的唱片收藏,还教他们怎么保存黑胶唱片。

至于乔琳,她就像是他们理想中的妹妹,漂亮可爱,活泼机灵,但完全不惹人烦,有的时候他们很想把乔琳跟利亚姆交换一下,毕竟弟弟真的完全没有妹妹好!

当然,这种感觉完全没能阻止小男孩身上那种天生爱犯贱的熊性。这四个孩子聚在乔琳家里看了老牌恐怖片《杯弓蛇影》,里面有一只被主角从尸体上砍下来的怪手,一直在追杀主角,神出鬼没到把主角吓死了。

虽然诺埃尔自己也很害怕,但他一看到乔琳和利亚姆两个人互相抓着对方紧紧靠着彼此的样子就觉得很好笑,故意吓唬他们说:“你们知道吗?那只手也许会藏在床下面呢!”

两个孩子吓得大声地叫了起来,保罗看着诺埃尔坏笑了一下。

这个恶作剧的结果就是利亚姆一晚上没睡,跟利亚姆同住一间卧室的诺埃尔自食恶果,一整晚都在被利亚姆不停地摇醒。

“诺埃尔,诺埃尔,我害怕——别睡了!”

乔琳的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